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训练过度了?

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训练过度了?

不同个体差异巨大,同样是每月200公里跑量,对初跑者来说可能是天文数字,对精英选手而言怕只要一周也能完成。那既然没有统一的衡量数据,如何判断自己训练是否过度了呢?

首先,过度训练并不是指每次训练结束后身体的疲惫。此时的感觉通常是训练对身体的直接作用,酸痛、疲惫等都是身体在产生生理适应。最理想的情况下,当产生疲惫(训练对身体的压力)和身体恢复(缓解并适应压力)达到平衡时,我们即处于最有效的训练中。

当训练产生的压力持续超过我们身体能恢复的能力时,训练过度就产生了——所以它是一个累积的过程。

训练过度出现时,通常伴有运动欲望的直线下降,运动机能表现差劲,身体疲惫甚至免疫力下降,或者没有“胃口”、睡眠不佳。

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训练过度了?

很多人训练过度的前兆往往是这样的:

在制定了训练计划后按照计划执行,并未考虑到自身具体情况。尽管有时候依然能较为轻松的完成训练课程,但身体已经在“累积”过度训练,最终在未来某一天发现自己提不起劲、甚至出现伤病。

不同个体差异巨大,相同运动能力的人,恢复速度也会有明显差别。比如小A和小B都是马拉松4小时完赛选手,但同样强度的训练课,小A需要四天才能恢复,小B第三天就回归正常状态了。那在使用同一份训练计划时,小A就可能比小B更容易出现训练过度的情况。

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训练过度了?

除了在强度和训练量上过大之外,过度训练往往也很容易发生在持续单一训练中。训练缺乏变化,身体会更容易累积疲惫感。因而一个好的跑步训练计划内容一定是很丰富的,比如包含轻松跑、休息、强度训练、交叉运动等等。强度较高的两次训练间,如果穿插足够的休息、低强度的训练,身体也是可以加速得到恢复的。

另外不少训练过度的人,会把原因归结为“练的太狠”,殊不知自己并没有倾听身体的声音,也没有及时为身体补充养分,身体已经很缺水却补水不及时、高强度训练后依然熬夜……都是常见的主观原因。

那如何监控自己是否训练过度了呢?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点:

1.体重的变化

每天起床后测量体重,如体重出现明显变化,那多半表明身体处于缺水的状态。缺水会导致运动表现下降及影响恢复的速度,那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多喝点水——切记尽量不要用饮料,比如咖啡来代替每天的饮水量。

如果并没有减脂的目的,体重连续几周下降,也要注意是否在保持训练同时,摄取的能量和营养不足?(除了体重数据,也可以留意下自己尿液色泽的变化)

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训练过度了?

2.静息心率的变化

选择一段睡眠充足、且生活较为规律的早晨,醒来后坐起,保持安静1分钟,记录1分钟后心率表测出的数值,几天平均一下即是你的静息心率。普通人的静息心率一般在55-70之间,顶级马拉松跑者和自行车选手心率会低至50以下。

静息心率的主要意义体现在反映了你的恢复程度。如果昨天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,今天起床静息心率要比往常高出约10%,就意味着身体恢复不够(或者有病理性的情况发生),那接下来可能就要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了。

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训练过度了?

3.肌肉状况

进行强度训练,比如间歇跑、LSD跑,第二天肌肉酸痛是很正常的,但如果这种酸痛持续4-5天(甚至更长),且改善缓慢,就要考虑是否有过度训练或是肌肉受伤的情况。

4.选择合适的训练环境

长期湿热环境下训练,身体的热量无法快速排出,身体就很容易出现炎症。训练后往往也需要更多时间恢复。南方的夏季尤为明显。

此时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训练时间和环境,比如将晨跑改为夜跑。只保留部分晨跑训练来适应比赛日即可。很多人会以为在困难环境下训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,因而刻意挑选不适合运动的炎热天气下去跑步,实际上很容易得不偿失。

5.对身体更多关爱

如果开始一段长期的持续训练计划,不妨也增加每天能量和营养的摄入、增加睡眠时间,同时利用冰敷等(冷热交替)增进血液流动和肌肉放松。这些细小的举动都会帮助身体更快的从训练中恢复过来,避免训练过度的累积。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多做做按摩。

一旦出现过训练过度的征兆,训练计划就应该暂停或者放缓。从训练过度走出可能需要长达2-3周的时间,选择强行继续训练只会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,身体也更加容易出现问题。

文:Garmin佳明

谢谢阅读,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:『优雅派』 »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训练过度了?

赞 (0)